濱海風光
福建省福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月13日至18日,作為福建省入選4項國家民委“三項計劃”試點示范項目之一的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參觀考察活動在這里舉行。
此次活動是福州市“福籽同心愛中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由福州市宣傳教育培訓中心承辦,來自四川、湖南、寧夏、湖北、云南、新疆、貴州、福建等8個省市自治區32家媒體的青年新聞工作者,深入福州新思想學習教育實踐基地、少數民族村、閩江之心、福山郊野公園、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等地,感受海濱山水城市魅力,共繪民族團結進步新圖景。
參觀“3820” 戰略工程實施30周年成就展
參觀“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周年成就展
感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磅礴偉力
福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上世紀90年代初,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科學謀劃了福州市3年、8年、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擘畫了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宏偉藍圖,引領福州市實現跨越式發展。“3820”戰略工程實施以來,福州市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有力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30年實踐充分證明,“3820”戰略工程是習近平同志為福州發展創造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
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努力把福州打造成為學習貫徹新思想的示范城市,為此福州市建設了以“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周年成就展為內容的綜合基地,包括各類主題豐富的現場展示點、學習參觀線路在內的43個新思想學習教育實踐基地,以珍貴的圖片資料、翔實的文字數據、生動的影音資料,多角度再現“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年來的不平凡歷程,全方位展示福州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為廣大干部群眾學習新思想,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提供新平臺、新陣地、新載體。
活動第一站便是“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周年成就展,展覽聚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領導六大領域35個主題,全方位展示“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年來福州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通過一個個實物、一組組數據、一幅幅圖片,感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磅礴偉力。
鼓嶺,是福州對外交流的一張重要名片。1992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幫助加德納夫人圓夢鼓嶺的感人故事,成就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如今的鼓嶺,已經成為福建省首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清風、薄霧、柳杉、古厝”四大特色美名遠播。在“鼓嶺故事”展館里,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重溫感人的鼓嶺故事,以及習近平同志領導福州對外交流的創新理念和生動實踐,引起深深共鳴。
6天時間里,還參觀考察了“紅廟嶺·跨世紀的造福工程”展館、三坊七巷保護成果展等代表性基地。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效顯著
畬村煥新顏 畬民更幸福
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此次參觀考察活動的重要內容。
福州市少數民族人口約1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95%,有54個民族成分,萬人以上少數民族有畬族、苗族、土家族、回族、彝族等。其中,畬族人口5.157萬人。全市有連江縣小滄畬族鄉和羅源縣霍口畬族鄉2個少數民族鄉,有82個少數民族行政村,主要分布在羅源、連江、永泰、晉安、福清、長樂、閩侯等7個縣(市)區。
精彩的畬族歌舞展演
活動期間,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實地走訪連江縣東湖鎮羅山造福工程小區、羅源縣松山鎮少數民族村,以及上下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了解福州民族工作特色亮點。
3月14日,來到位于東湖鎮東湖種畜場羅山地塊的連江縣造福工程羅山集中安置小區時,這里正在舉辦福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活動暨連江縣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精彩的畬族歌舞和現場展示的畬藥等特色產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安置小區特色鮮明,林立的新房白墻黛瓦,周邊還規劃建設了綜合樓、幼兒園、民族商業街區等配套設施,這里正在努力打造福建省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社區整潔、生態優美的少數民族造福工程典范。
羅源縣松山鎮八井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曾親臨八井村指導脫貧致富工作。近年來,羅源縣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注重畬族文化保護,推進特色旅游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如今,八井村從貧困落后的小山村發展為美麗畬鄉,已成為福建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省級中醫藥宣傳教育基地、福州市首批“福籽家園”示范基地。
臺江區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州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打造了上下杭社區工作站、寧夏六盤山特產館、丫好青少年核心素養研學基地、陳文龍萬壽尚書廟等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集中展示了福州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成果。
近年來,福州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建設“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窗口的示范城市”為目標,著眼“福”字,打造“福籽家園”品牌;鏈上“網”,強化數字賦能;突出“融”,全面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全市先后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個、模范個人1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2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8個、模范個人12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重點區(單位)9個,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試點經驗被國家民委列為民族團結進步典型案例進行推廣。福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全省民族宗教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在寧夏六盤山特產館參觀閩寧協作幫扶成果
生態優良古韻悠長
有福之州令人流連忘返
活動期間,參觀考察團成員還實地考察了閩江之心、福山郊野公園、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鼓嶺、馬尾船政文化城、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等地,有福之州高質量發展脈搏和海濱城市、山水城市的無限魅力,令人流連忘返。
春天的福山郊野公園色彩斑斕,美不勝收。公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西部,是福州市精心打造的以看山看水看城為特色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園,也是福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地。20多公里長的“福”道,讓市民在家門口盡享綠色福利。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踏上蜿蜒步道,打卡福源、祈福臺等“福”字命名的景點,一路盡賞旖旎風光,感受山水城市的生態魅力。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漫步三坊七巷,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撲面而來。坐落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福州文脈的重要依托,也是閩都文化的重要標識。它起源于晉,完善于唐、五代時期,至明清達到鼎盛。這里以南后街為軸,西側三座坊、東側七條巷,呈棋盤狀分布,古代都市坊巷格局至今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內有古建筑200多座,還走出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著名歷史人物。這里因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推出的一系列保護措施而得以保存,在歷屆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在幽幽坊巷和深深庭院里,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慢慢行走,感受厚重的閩都文化底蘊。
船政文化也是福州重要的文化名片,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重要見證。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對船政的歷史成就和意義有過高度評價。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福州市高度重視船政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啟動了船政文化城保護修繕項目,全面展示民族工業發源地、近現代海軍發祥地、遺產活化展示地的文化內涵。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通過實地參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現存船政工業遺址中最古老的建筑、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繪事院、輪機廠,我國第一架自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誕生地鐵脅廠等地,了解百年前船政生產區域的格局,追尋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奮斗足跡。
夜幕降臨,閩江兩岸光影交相輝映,沿岸特色古建筑成群,福州城市新地標“閩江之心”讓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驚喜不已。3月17日,“福籽家園”民族文化活動暨福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活動在“閩江之心”海絲廣場準時開場,原生態畬歌《畬山畬水畬家人》等充滿民族特色的節目輪番上演,吸引眾多市民、游客觀看。
一路走,一路拍。6天時間,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給民族地區青年新聞工作者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大家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貢獻力量。(記者:樊永鳳)
養殖產業蓬勃發展